1月20日,盐都区和悦读书会在区图书馆举办腊八节主题读书活动。书友围绕腊八节的节日起源、节日演变、民间习俗、民间传说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这是盐都区和悦读书会第332期活动。 “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之为‘腊月’,初八这一天,盐城人俗称‘腊八’,是民间相沿成俗的腊八节。”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说,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四: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四曰:“王侯腊”,道教称腊月初八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盐城民间每到腊八节,总要吃上一顿风味独特的腊八粥。腊八粥,就是糯米,或大米和赤豆、花生、白果、红枣、莲心、松子、桂圆等加水熬成的稀饭。 “民间老百姓吃‘腊八粥’,据传始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王登佐说,盐城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和米煮成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腊八粥也就多样化了。但大致用料差不多。如米,有糯米、粳米、籼米等;如豆,有赤豆、绿豆、黄豆、豇豆等;如干果,有花生、红枣、杏仁、百合、桂圆、莲心、白果、菱角米等;再加以蜜饯、果品、蔬菜等制成。现在,也有的人家还掺海参及各种肉类,以求适口。从总的方面来看,这个节日“腊八粥”正在向富有营养的风味转变,使古老的风俗更具有新时代气息。 而在盐城的西乡,人们会搓些糯米粉圆子,东区则佐以杂粮、麦面等,故有人又称“腊八疙瘩”。腊八粥以其稠软粘、甜咸均可等风味深得大人、小孩喜爱。据说,吃了这种粥,可保大小小孩平安,并可预祝来年丰收,流传至今,形成颇为有趣的节令佳食小吃。现时市场上出售的易拉罐“八宝粥”,便是由此演变而来。传说喝粥是为提醒人们勤俭持家。 对于吃腊八粥,盐城民间说法不一。其一,与佛教有关。据说,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是一位王子,为寻求人生的真谛,走遍名山大川,一次因路途劳累,饥寒交迫,晕倒在地,被一位放牧的女子看见了,她用随身带的杂粮和野果,用水煮熬成粥,释迦牟尼吃了粥以后,苏醒过来,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佛教徒便把十二月八日这天作为佛祖成道的节日来纪念,佛教传入后,每逢腊八,总要模仿牧女做法,取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这就是“腊八粥”的来历。 盐城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一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平时就非常铺张浪费。与他们邻居的是一户穷人,就将他们浪费掉的各种食品捡起来晒干食用。恰逢这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富户人家遭了一场天火,将家里烧了个精光,连一点吃的都没有了。旁边的邻居就将他们浪费掉的各种食品掺杂在一起煮粥给他们吃,并告诉他们这些食物都是他们平时扔掉的。富人知道后,意识到自己以前行为的不对,对邻居是感激不尽。此后,每年的这天,当地的人们就用各种杂粮掺杂起来煮成粥来吃,以此来告诫后人不要忘本,不能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勤劳创业。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道教称腊八节为王侯腊;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步附会中华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王登佐说,“目前,盐城民间仍流传着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少寺庙每年腊月初八都会煮腊八粥广为施舍,祈求平安。” |